
劉志偉教授,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
任、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常務副院長。1983年畢業于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后,一直在中山大學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教學與研究。1985年晉升為中山大學歷史學
系講師,1991年晉升為副教授,1994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起任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2008年起任亞太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10年起任中山
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
明清社會經濟史
歷史人類學
教授課程
本科課程: 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研究
研究生課程: 傳統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明清時期的經濟與社會
代表專著
1. 《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 《葉名琛檔案:兩廣督府衙門檔案殘牘》(全九冊,合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 《梁方仲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 《18-19世紀羊城風物——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藏廣州外銷畫》(與劉明倩合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 《張聲和家族文書》,(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 《經營文化:中國社會單元的管理與運作》(與陳春聲合編),香港教育出版公司1999年版。
7. 《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戶籍賦稅制度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8.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下卷)》(合作),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9. 《清代全史》第五卷(合作),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代表論文
1. 《簡論明清時期廣東沙田的所有權》,《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2年第1期;
2. 《明代均徭中的銀差與力差》,《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2年第2期;
3. 《關于明代徭役制度的兩點商榷》,《北京師范學院學報》1982年第4期;
4. 《讀<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補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第2期(與湯明燧合作);
5. 《明代市舶司遷移電白、澳門說質疑》,《廣東史志》1986年第1期;
6. 《明清時期廣州城市經濟的特色》,《廣州研究》1986年第1期;
7. 《明清時期廣東仕宦開海思想的歷史發展》,《學術研究》1986年第3期(與戴和合作);
8. 《嘉靖<增城縣志>評介》,《廣東史志》1986年第4期;
9. 《明代一條鞭法改革前廣東地區賦役制度考述》,《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 《清代后期廣東絲織工場的個案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1. 《試論清代廣東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區里甲制度中“戶”的衍變》,《中山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13. 《對清代區域經濟特點的探索》,《南方日報》1988年3月28日;
14. 《開放的歷史及其現代啟示——讀<華南絲區:地方歷史的變遷與世界體系理論>》,《農村經濟與社會》1988年第5期;
15. 《社會主義與對外開放(筆談)》,《開放時代》1988年第1期;
16. 《廣東攤丁入地新論》,《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7. 《<明清土地契約文書>評介》,《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1期(與葉顯恩合作);
18. 《清代經濟運行的兩個特點——關于市場經濟的論綱》,《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9. 《清代廣東地區圖甲制中的“總戶”與“子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0. 《系譜的重構及其意義:珠江三角洲一個宗族的個案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1. 《明清珠江三角洲傳統市場的發展》,《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回顧與前瞻》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與陳春聲合作);
22. 《清代前期廣東地區的里甲差役及其改革》,《十四世紀以來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廣東高教出版社1992年版;
23. 《略論清初稅收管理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一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4. 《宗族與沙田發——番禺沙灣何族的個案研究》,《中國農史》1992年第4期;
25. 《揭示傳統中國政治斗爭的經濟和文化內涵——讀<明代政爭探源>》,《廣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與陳春聲合作);
26. 《宗族研究與社會科學中國化》,載于王賓等編《獅在華夏——文化雙向認識的策略問題》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7. 《評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東方文化》1993年第2期;
28. 《神明的正統性與地方化關于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個解釋》,《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二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9. 《<最早來華的攝影家>一文補正》,《歷史大觀園》1994年第6期;
30. 《從梁方仲教授的學術貢獻看史學的功能》,《學術研究》1994年第5期;
31. 《評沈清松<創造性的對比與第三條路的探索>》,載于周英雄、陳其南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版;
32. 《經濟史研究的科學化追求與人文關懷——讀<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與鄭振滿合作);
33. 《應重視傳統農業發展的社會空間》,《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與陳春聲合作);
34.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in Helen Siu &
David Faurd ed. Down to Ear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95.
35. 《大族陰影下的民間神祭祀:沙灣的北帝崇拜》,《寺廟與民間文化》,(臺灣)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5年版;
36. 《移情與史學研究之境界——讀<柳如是別傳>》,《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與陳春聲合作);
37. 《明代廣東地區的“盜亂”與里甲制》,《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三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 《理解傳統中國“經濟”應重視典章制度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與陳春聲合作);
39. 《牛津與中國研究》,《東方文化》1996年第2期;
40. 《一份神誕活動的通告》,《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四期,1996.7;
41. 《尋找香港文化的根源(從歷史中尋找“香港文化”)》,明報月刊,1997年1月號(與程美寶合作);
42. 《對<珠江三角洲田野考察介紹>的幾點補充》,《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七期,1997;附:《答陳澤泓先生》,《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十期,1998;
43. 《簡介<許舒博士所藏張聲和家族文書>》,《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八期,1997;
44. 《明末潮州地方動亂與“民”“盜”界限之模糊》,《潮學研究》(第7輯)1998年版(與陳春聲合作);
45. 《歷史學本位的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研究》,《中國歷史學年鑒1997》三聯書店1998年(與陳春聲合作);
46. 《尚余孤瘦雪霜姿——湯明燧傳略》,《湯明燧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與陳春聲、戴和合作);
47. 《清末民初的鄉村自治——沙灣<辛亥年經理鄉族文件草部>介紹》,《慶祝王鐘翰教授八十五暨韋慶遠教授七十華誕學術論文合集》黃山書社1999年版;
48. 《隆記茶行史事補》,廣州博物館編《鎮海樓論稿》廣州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
49. 《傳說、附會與歷史真實:珠江三角洲族譜中宗族歷史的敘事結構及其意義》,《中國譜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0. 《地域空間中的國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1. 《地方史研究的人文主義取向》,載于姜伯勤編《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52.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美國)Academe Vol.85, No 4, 1999.7-8.(與程美寶合作)
53. 《陳寅恪與“牛津”緣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學聘請陳寅恪檔案》,《明報月刊》,1999年四月號(與程 美寶合作)
54. 《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歷史研究》2000年第3期(《歷史研究》五十年文選(社會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
55. 《族譜與文化認同——廣東族譜中的口述傳統》,《中華譜牒研究》,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56. 《“虛席以待”背后:牛津大學聘任陳寅恪事續論》,胡守為主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57. 《數字化時代的歷史學教育》,《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13、14期;
58. 《“移民”——戶籍制下的神話》,《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25期(2001年10月);
59. 《祖先的世系與文化認同——關于明清時期廣東地區家譜的幾個問題》,載于紀寶坤等編《族譜與海外華人移民研究》新加坡華裔館2002年;
60. 《海外商業活動與鄉族紐帶——以沙滘楚旺房陳氏族譜為例》,載于紀寶坤等編《族譜與海外華人移民研究》新加坡華裔館2002年;
61. Beyond the Imperial Metaphor: A Local History of the Beidi
(Northern Emperor) Cul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Fall 2001), 2002.
62. 《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墳的傳說》,《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63. 《滿天神佛:華南的神祗與俗世社會》,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嶺南歷史與社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4. 《邊緣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灣社區》,《中國鄉村研究》(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65. 《地域社會與文化的結構過程——珠江三角洲的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
66. 《大洲島的神廟與社區關系》,載于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 《宗族、市場、盜寇與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與社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3期(與蕭鳳霞合作);
68. 《宗法、戶籍與宗族——以大埔茶陽<饒氏族譜>為中心的討論》,《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69. 《十八、十九世紀廣州洋人家庭的中國傭人》,《史林》2004年第4期(與程美寶合作);
70. 《文化建設必須以學術與教育為本》,《嶺南學術論壇》2004年第4期;
71. 《從域外尋找Canton》,《廣州藝術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
72. 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 in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Donald S. Sutton (Ed),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與蕭鳳霞合作)
73. 《歷史敘述與社會事實——珠江三角洲族譜的歷史解讀》,《東吳歷史學報》第14期(2005年);
74. 《從鄉豪的歷史到士人的記憶——由黃佐<自敘先世行狀>看明代地方勢力的轉變》,《歷史研究》2006年第6期;
75. 特約評論人語《區域、結構、秩序——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文史哲》,2007年第五期;
76. 《歷史教學必須面對IT時代的挑戰》,《歷史教學(高校版)》2008年第6期;
77. 《梁方仲先生的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78. 《アヘン戰爭前の廣州貿易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寧波商人——葉名琛檔案における寧波商人關聯文書から》,載于《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別冊特集號,大阪: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東洋史研究室2009年1月版;
79. Women’s Images Reconstructed: The Sisters-in-Law Tomb and
Its Legend,in Merchants’ Daughters: Women, Commerce,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South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80. 《貢賦、市場與物質生活——試論十八世紀美洲白銀輸入與中國社會變遷之關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81. 《<關于近代珠海歷史文化名人的鄉土口述史料>序言》,趙立彬等編《關于近代珠海歷史文化名人的鄉土口述史料》,珠海出版社2010年;
82. 《珠江三角洲鹽業與城市發展(序)》,《鹽業史研究》2010年第4期;
83. 《アヘン戰爭前の廣州貿易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寧波商人——葉名琛檔案における寧波商人關聯文書から》,井上徹編《海域交流と政治權力の對應》,東京:汲古書院,2011年版;
84. 《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_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85. 《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墳的傳說》,《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86. 《從建置沿革看“東莞”的地理區位優勢》,《明清珠江三角洲區域史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版;
87. 《展覽民眾的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開館特輯》2011年;
88. 《鴉片戰爭前廣州貿易體系中的寧波商人——由“葉名琛檔案”中有關寧波商人的幾份文件談起》,《海洋史研究》(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89. 《珠江三角洲聚落空間的歷史社會學分析》,《地理學評論》(第2輯),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90. 《海外商業活動與鄉族紐帶——以<沙滘楚旺房陳氏家譜>為例》,陳支平編《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91. 《明清族譜中的遠代世系》,《學術研究》2012年第1期;
92. 《<珠江三角洲鹽業史料匯編>序》,《珠江三角洲鹽業史料匯編——鹽業城市與地方社會發展》,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主持、參與的科研項目
1. 《珠三角鹽業與城市的發展》(主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2010-2011年。
2. 《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主持),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項目,2010-2013年。
3. 《重新定義西江:明清時期的國家建構與地方社會的演變》(主持),與港澳臺合作項目,2007-2010年。
4. 《廣州文博專業專業人才訓練計劃》(主持人之一),廣州市委宣傳部委托項目,2005-2007年。
5. 《地區開發與國家認同——明代以后中國區域社會建構若干個案研究》(主持),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4-2006年。
6. 《華南都市演變研究》(主持人之一),與港澳臺合作項目,2002-2005年。
7. 《清代兩廣總督衙門檔案的整理與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01-2003年。
獲獎情況
1. 2001年,“歷史教學網絡服務系統”建設項目獲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 2001年,“歷史教學網絡服務系統”建設項目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3. 2008年,獲中山大學校級教學名師稱號。
4. 2009年,獲廣東省南粵優秀老師稱號。
5. 2009年,《從鄉豪的歷史到士人的記憶——由黃佐<自敘先世行狀>看明代地方勢力的轉變》獲廣東省2006-200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6. 2010年,獲中山大學第一屆芙蘭獎。
學術兼職
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
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
學術交流
1993年2-7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訪問學人
1994年7-8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5年2-8月,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英國學術院王寬誠學人
1996年5-7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訪問學人
1997年7-8月,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人
1998年5-7月,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訪問學人
1999年3-7月,香港大學歷史系訪問學人
2003年2-8月,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人類學系訪問學人
2006年2-8月,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